听!副油箱讲抗美援朝的故事
作者:来源: 中国航空新闻网 航空工业发表时间:2023-10-08 10:28:47浏览量:5042
今天,我们接着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“挖”宝,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深挖细掘。
国庆假期,电影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热映,抗美援朝战争——这场新中国的“立国之战”,在国人心中掀起了新一轮的波澜。
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,有这样一件跟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展品,分外引人注目。
熟悉航空的朋友都知道,这是飞机的副油箱,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但是,当知道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,我们历经周折、土法制作的副油箱时,不禁会感慨其背后可歌可泣的那段历史。
当时真实的历史场景是这样的——
这是在哪儿?为什么要制作副油箱?当时又面临怎样的战况和境遇?一切要从73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说起。
亟待战机升空作战
朝鲜战争爆发时,人民空军成立还不到一年。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朝鲜的土地时,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——美国空军,已经将平壤炸成一片焦土。
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。由于没有制空权,有限的高射炮不能有效对付敌人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,后续部队和后勤给养运输连遭空袭,损失极大。
志愿军将士们急盼我们自己的战机出击,改变被动局面。
▲1948年,国民党军在溃退前对北陵空军站进行了大破坏。图为解放军于1948年11月接收北陵机场及工厂时的厂房废墟
1950年11月,为了粉碎美国的空中优势,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00多架米格-15喷气式歼击机等飞机的成套部件,用火车陆续运抵沈阳。在沈阳北部的北陵机场和飞机修理厂中,工人们挥汗如雨,昼夜奋战,为把我们自己的战斗机送到前线拼尽全力。
快卸快装百架战机
这个飞机修理厂就是“五厂”,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。今天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航空工业沈飞。
今年7月逝世的唐乾三老人,退休前是航空工业沈飞总经理。唐老生前如此回忆抗美援朝战争:
我们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的,那时候我们组装了苏联来的100架飞机,战场上下来的飞机我们也负责维修,还要为战斗机生产大量的副油箱,研制生产了重要的飞机零部件……为了尽快满足空军装备的需要,当运载飞机散装件的火车到达“五厂”专用站台后,厂长熊焰就立刻组织人力快速卸车,快速组装,快速试飞。当时我在生产科,不论白天还是晚上,只要火车一到,工人们马上组织抢卸。当时工厂没有运输设备,就把装着飞机部件的大木箱子放在滚棒上,前面用绳子拉,后面用杠子撬,艰难地向前移动。工人们汗流浃背,但情绪高涨,因为每个人都怀有快卸、快运、快装,快用我们自己的飞机打击“美帝”的心情。后来,总厂调来一台履带式拖拉机,代替了人拉。
在他们的努力下,苏联援助的100架战斗机很快组装完毕,一架架昂首展翅的战鹰,从沈阳起飞,朝着朝鲜前线飞去!
志愿军空军的飞机经常出勤作战,但机场距离前线较远,因此,要消耗大量的油料。根据当时的条件,完全靠从苏联运来副油箱是有很大困难的。为此,1950年12月,空军决定由国内自行研制,成批生产供给空军部队作战使用。
立军令状研制副油箱
“美国的飞机已经飞到家门口了,咱们的飞机什么时候能上天跟他们干?”“司令员!我们全厂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呢!”“这事要抓紧。还有一个紧急任务。苏联给的飞机都没有副油箱,怎么打?”“苏联不给,我们自己来造!”“没有图纸,也没有铝材,只有个样品……”“没事我们照着做!”“时间紧,3个月要3000个副油箱……” “没问题!”“军中无戏言!”“我立军令状,造不出来军法处置!”
进行这场对话的,是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时任“五厂”厂长熊焰。
“五厂”接受任务后,既无图纸,又无工具和设备。他们弄来一副苏联生产的副油箱,根据实物测绘图样,又找到一副机翼,作为副油箱的安装对合夹具。但是,没有铝板又给生产副油箱带来了困难。
熊焰赶忙和党总支书记张世修一起召集技术人员开“诸葛会”,决定先用马粪纸,就是东北乡下的窗户纸做成蒙皮,再和上猪血、桐油和石灰当黏结剂。结果一试验,四处漏油,失败了!又用白铁皮代替马粪纸,用铆接连接,谁知一测试,强度合格,但气密性不好,铆接处漏油。后来,一位敲制白铁壶的老工人想出个办法,用焊锡把每个铆钉头包住,蒙皮对缝处也全部用焊锡焊死,这样,彻底解决了渗漏问题,保证了副油箱的安全使用。同时,还研究并制作了一套试验设备,对焊完的副油箱进行输油、振动和气密试验。
副油箱终于试制成功了!
经空军工程部和苏联顾问详细检查,并由苏联飞行员上机试飞、投放,一切正常,才决定投入批量生产。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,终于生产出3027个副油箱,及时送到了空军各作战部队。
1951年3月7日,上级部门又给厂里下达了生产6000只副油箱的任务。工厂立即召集了党政工团干部联席会,进行传达和动员。各单位提出了团结一致完成更艰巨的生产任务的保障措施,并实行了“三班倒”的工作制度。职工们的干劲越来越高涨,生产效率不断提高。至1951年5月12日,共生产出近万只副油箱,保证了前线的需要。
飞机修理车间搬上火车
抗美援朝战争是残酷的,“五厂”的修理任务不断增多。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空军建设的需要,党中央决定加快我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,1951年6月29日,熊焰代表“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”和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”,正式办理了移交手续,“五厂”更名为“国营第112厂”(航空工业沈飞前身)。
▲航空工业沈飞办公大楼旧址
112厂创建伊始,空军就有大批飞机、发动机亟待修理。但因工厂规模小,而且技术陈旧,设备也不配套,生产能力严重不足。所以,抓紧基本建设、安装机床设备、壮大职工队伍、迅速提高修理能力、满足空军作战需要,是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。
从1951年7月至1952年初,国家先后从华东地区、部队、铁道部及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所属企业调来干部和工人969人,初步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。
▲改扩建机场跑道
112厂不仅在厂里建立了修理车间,还把修理车间搬到了火车上,随着部队作战需要向前推进。这辆“修理列车”是我国向苏联租赁的,于1951年5月到厂。该列车上有工程技术人员,并配备修理苏制飞机及其发动机所用的多种设备、工具、备件和器材。经过培训,112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很快提高了修理技术和能力。
修理技术熟练了,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。首批进厂的38架各型飞机,于建厂当年的6个月内就完成了修理任务,还修理了苏式发动机105台。由此迈出了修理飞机最关键的第一步。
自主研制飞机配件
早在1951年初,“五厂”开始制造战争中最容易损坏的飞机零部件,如起落架护板、机炮罩、翼尖、副翼、机头罩和尾翼等。1952年3月,112厂提出了“熟练修理技术,加强配件制造能力”的口号,开始积极着手试制零备件,减少从国外订货。
随着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规模增大,空军飞机的修理工作量和需要更换的零件种类、数量不断增加。工厂仅靠从国外购买零件、部件和“拆这架装那架”的做法,已经满足不了需要。在这种形势下,上级领导指示:“工厂要加强配件制造能力,以适应修理需要。”
▲当时修理的米格-15战斗机
为保证完成修理飞机和试制零备件的任务,工厂制定和颁发一套管理制度,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,结合抗美援朝的形势开展教育。接着,又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,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,很多人自觉地加班加点,有时为了完成任务通宵达旦。
1952年4月,112厂开始试制完全国产的米格-15飞机前起落架。这是此机种在机械制造方面最困难的部件之一。工厂除对制造车间加强了技术力量外,还号召其他车间和科室积极配合,保证提前试制成功。工人们经过努力,克服了工具、夹具短缺等各种困难,终于在4月25日完成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个起落架。
两个月后,112厂又试制成功了飞机起落架、机翼等大部件,提升了飞机配件制造的能力。
▲正在总装的米格-15机群
新中国航空工业
诞生于抗美援朝的硝烟中
是抗美援朝历史的参与者、见证者
新时期的航空工业
更要做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者、弘扬者
为建设航空强国
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
免责声明: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联系删除。
关键词: 副油箱;抗美援朝
免责声明: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。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,不代表赞同其立场。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我们尊重原创版权,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。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