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箭四十一星背后的故事
作者:来源:科技日报发表时间:2023-06-16 13:32:34浏览量:2761
卫星数量从0到100、重量从重到轻,成本从高到低……自2015年以来,长光卫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,终于在6月15日完成了百星飞天的梦想。
41位“乘客”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,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,创下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。
至此,“吉林一号”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,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,“吉林一号”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—37次重访,为农业、林业、气象、海洋、资源、环保、城市建设以及科学试验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。
卫星“减肥”:从巨无霸到小玲珑
在确认卫星进入预定轨道、运行正常后,“吉林一号”高分06星总设计师贺小军走进了新闻发布会现场。
直到此时,他提着的心才略微恢复了平静。就在1个多小时前,41颗卫星先后分七次完成分离,每组卫星分离时间持续三至五秒,每组分离间隔十秒左右。“此次发射对卫星和火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包括分离时序以及对卫星力与力矩的控制,以保证每颗卫星都能顺利、安全地进入预定轨道。”贺小军说。
8年前,同样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的“吉林一号”卫星是400多公斤的“巨无霸”;而如今的高分06星体重仅有20公斤,性能指标依然先进。
卫星“减重”的背后,科研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。他们在保证分辨率、幅宽等性能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同时,以高集成度的电子学系统及更精密的卫星结构,逐步降低整星的体积及重量。而重量降低意味着成本和运营费用的下降,这才有了今天一箭41星的耀眼时刻。
一箭41星的发射,对运管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。准备工作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了。技术人员先后完成了系统开发以及三轮运管系统的联试,涉及3个大的软件系统、4个卫星型号、41颗卫星、50套天线设备,确认了各系统功能、性能和接口匹配情况。
“从技术层面,突破了大规模卫星遥测数据并行接收解析与可视化,卫星轨道确定并行与自动化,测控数传资源分布式计算与自动化等关键技术,为一箭多星发射的并行运管做好了技术和系统性准备。”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卫星运管技术研究室主任李峰说。
向300颗目标进军
这次发射,高分06A系列卫星多达30颗。贺小军介绍,高分06星去年才立项,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立项、研制、出厂到发射等环节。“这标志着我们从研发卫星转入了批量生产卫星,为后续更大规模组网奠定了技术基础。”贺小军说。
这意味着,批量化生产卫星正在变成现实。此次发射成功后,“吉林一号”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,标志着“吉林一号”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“百星飞天”的阶段性目标。
而长光卫星正稳步向更宏伟的目标迈进。未来,该公司将以安装一个全球无死角、全天时、全天候的太空监测网为目标,持续投入“吉林一号”卫星星座的建设,预计2023年底前实现138颗卫星在轨,具备全球任意点10分钟的重访能力;2025年底前实现300颗卫星在轨,具备全球天覆盖的能力;进一步拓展高分辨红外、高光谱、SAR等多种观测手段,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遥感数据产品;加快构建航天信息产业生态,依托航天信息产业园,逐步打造以卫星研发、生产及数据应用开发为核心的产业集群。
(免责声明: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联系删除。)
关键词: 一箭四十一星
免责声明: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。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,不代表赞同其立场。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我们尊重原创版权,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。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。